中国青年网|狮岗炮台守护者李如喜:排除万难,探寻文化之“根”
分享到

  中国青年网肇庆9月6日电 (通讯员 徐晶晶)2021年7月16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三下乡”希冀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广东省肇庆市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以“探寻历史名胜古迹、保护与发扬红色革命精神”为主题,就狮岗炮台的发现及保护过程、叶挺独立团 “铁军精神”传递出的时代意义,与肇庆市人大代表、肇庆学院李如喜教授展开了深刻交流,并进行了实地考察。该项活动旨在深入了解肇庆市红色文化精神,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当代青年展现革命气概,呼吁社会各界做好当地文物保护工作。

  十八年如一日,探索终成果。

  2003年,身在吉林长春的李如喜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来到广东肇庆。当时的他便对肇庆市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余年间,他用双脚无数遍丈量着狮岗山的土地,而狮岗炮台的出现,更是让李如喜教授找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李教授自豪地说:“有一次考察,我一失足,头部卡在了树杈上。结果睁开眼一看,我看到了炮台。”就这样,隐匿多年的炮台再一次重现在世人的眼前。

  然而,发现炮台之后,如何保护炮台成为了新的难题。起初,狮岗炮台的发现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当地并未成立相关的文物保护项目,更不必谈经费申请等事宜。作为狮岗炮台的发现者与守护者,李教授心急如焚。他不断地向有关部门撰写建议书,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李教授不停地开展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民知道了狮岗炮台的存在。

  “肇庆是一个极具历史底蕴的城市,我们有省内唯一一个风景名胜区,我们要保护好它。”李教授如是说。

图为队员实地考察炮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苑梦摄

  寻文化之“根”,扬民族之威。

  十八年的时光,足够一个人完成人生的蜕变。李教授在肇庆的十八年,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就是:肇庆是不是一个红色城市?肇庆的红色是什么性质的?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李教授不断对肇庆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与发掘,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实地考察、多方探访等方式,李教授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肇庆的红色文化,是“根”的文化,而不断寻“根”,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他的脑海里,装着肇庆的近现代发展史,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抓住了每一个细节。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筑民族之基,扬民族之威。李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一个富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带到大众面前,改变了大众对于肇庆的刻板认知。李教授如今取得的成就,正是他多年来辛勤工作的体现。李教授认为,要将初心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把工作做好。坚持与热情,支撑着他走完了最艰辛的路程。

图为李教授荣誉证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谢锶滢摄

  潜心教学,辛勤耕耘。

  “红色教育,是最有效的国防,也是成本最低的国防。”这是李如喜教授对国防的信念,他也将这一信念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肇庆学院任职的他,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叶挺独立团当年在狮岗山日夜训练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叶挺独立团以“铁心向党、铁血担当、铁骨铮铮、铁纪如山”的”铁军“精神。在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到了狮岗炮台的历史文化,红色精神也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种子。“这是我们的‘根’,我们不但要寻‘根’,还要不断地延续下去。”李教授认为这不仅是自己的使命,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

  李教授表示,虽然当代青年跟叶挺独立团的年代相隔甚远,已近百年的光阴,但即便有百年的差距,“铁军精神”永不过时,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今,社会正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需要“铁军精神“来作为精神支撑。同时,李教授也指出,即便在物质富裕的当下,当代青年仍需要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铁军精神”就是力量源泉。

图为李如喜教授个人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锶滢摄

  与想象中不同,李教授本人性格开朗,十分幽默风趣。在采访过程中,李教授提到了叶挺将军创作的《囚歌》,并与希冀队员们一同背诵。“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虽然如今早已远离了战火喧嚣的年代,但红色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李如喜教授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开启了肇庆红色文化新的篇章。前路来者昭昭,后居行人往往,漫漫长路,但求无愧于心。

图为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卢健灏摄


粤ICP备05008891号 © 肇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