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 种草药、护水源……看广东大学生如何探索镇村发展新路径
分享到

在肇庆四会市石狗镇的一片野生树林中,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一片种植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地里所种植物名为金线莲,是广东、福建等地的传统珍贵药材,因其叶脉呈金色网状而得名。

金线莲。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点草成“金”突击队的大学生们俯身观察,熟练地记录下金线莲的生长数据。自去年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以来,该团队专注攻克金线莲的林下仿野生可持续种植技术。

今年暑假,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组织动员了243所省内外高校、中职技工学校的超15万名大学生组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当前,他们正奔赴在全省县镇村一线,许多突击队利用专业所长,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林下种出致富“金草”

金线莲又名金线兰,为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祛湿、解毒等功效,既可作为中药材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糖尿病等疾病,又可被作为食物。

近年来,随着金线莲在医药、保健及茶饮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市场对其的需求量不断上升。“野生金线莲物种资源稀少,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不能私自采摘,与市场需求倒挂。”点草成“金”突击队成员吴杰盛表示。

为破解“一草难求”的困境,团队在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邵玲的带领下,在肇庆四会市石狗镇开展金线莲的林下仿野生可持续种植示范,把实验室建到山区林间。

点草成“金”突击队与指导老师正在观察金线莲生长状态。

培育适应岭南气候的种苗成为首要任务。一方面,点草成“金”突击队重点收集本地天然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团队筛选了1到2个外省优质品种,通过林下持续多年的适应性种植,驯化出适宜广东林地气候生长的金线莲种质。

在此基础上,团队自主研发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为规模化种植奠定种源基础。2024年3月,点草成“金”突击队与肇庆四会市石狗镇农户郑锦标合作,开展金线莲林下仿野生可持续种植技术的研发与示范。

“我们利用林间物种生态互作优势,坚持‘天生地养’的仿野生种植原则。”吴杰盛介绍,金线莲为阴生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为此团队精心寻找适生林地,总结出“落叶回收返林”“植株留根采收”等金线莲仿野生种植经验。

金线莲林下仿野生可持续种植示范地。

一年多的时间里,金线莲种植面积从最初的0.3亩试验地,扩展到涵盖林草水域面积的5亩示范地。团队还实现了林下金线莲的正常度夏。“新鲜金线莲林下产品市场售价一市斤可卖500元,今年上半年就已售出100多斤,收益大约5万元。”郑锦标说。

基于已有成果,团队制定出了金线莲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规程,并由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为2024年肇庆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金线莲的种植规模,并在种植的全流程开展质量评价与经济效益分析。”吴杰盛说。

探索生态与发展融合新路

一直以来,肇庆市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部生态屏障和重要饮用水源地。今年4月,《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下称《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截止。作为我国编制的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标准》对于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这个暑假,由清华大学11名博士、9名硕士组成的“四通清源·会绿兴粤”突击队来到肇庆四会市,帮助当地保护水源、实现绿色发展。

“经过检测,绥江水源显示出极高的品质。”团队成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黄子晴介绍,依据最新制定的《标准》,团队在绥江沿岸多地采集水样,测定水源中的pH值、氨氮和电导率等水质指标。

“四通清源·会绿兴粤”实践支队成员使用便携式检测仪器对绥江水质进行实地检测。

在四会市白沙水厂和仓岗水厂取水口等重点河段,该团队还收集了污染物的实地检测数据。“目前,我们正利用编程软件建立绥江水源保护区污染物扩散与衰减情况的二维水质模型,并通过模拟计算验证未来保护区周边规划调整的可行性。”黄子晴说。

当清华团队守护“水脉”时,肇庆广宁县古水镇连石、崀顶村的梯田上,广州美术学院“竹影河声·梯田叙事”突击队正用设计重塑山村。

古水镇位于广东省西部,拥有古水河、竹林、梯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竹文化底蕴,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与特色产业的独特优势。针对当地解决旅游资源分散、文化体验不足等问题,该团队设计了山道、水道、田道、乡道4种路径将竹林、河流、梯田与村舍串联。

四道交通网络设计规划。

“为强化游客与自然的互动,我们在不同路径上打造了各种功能装置,游客可在此休憩、观景等。”突击队队长吴育基表示,团队还融合当地竹文化,设计了一套导视系统,辅助游客更好地理解、感受地方特色。

以竹文化为灵感设计的导视系统。

如今,走进连石、崀顶村的施工现场,各类工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导视系统的符号设计已经具有较大可行性,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与当地沟通,确定适合落地的道路和装置。”吴育基说。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7/31/c11571027.html?colID=0&firstColID=40686&appversion=1261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

相关阅读: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探索新方案——南方日报


粤ICP备05008891号 © 肇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