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肖汉洪和他培育的蘑菇。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肖教授又来为我们传授蘑菇栽培技术了!”阳春三月的一天,在怀集县连麦镇莲社村村头,村干部和种植户高兴地迎了上去,为刚下车的肖汉洪等农村科技特派员递上饮用水。
肖汉洪是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是肇庆学院驻连麦镇农村科技特派员之一。虽已到退休年龄,但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农田上,让其变成农民的“金田银田”。
肖汉洪对种植蘑菇情有独钟。1987年,他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肇庆学院从事动物学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涵盖食用菌栽培。
“我读大一时就选修了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跟着老师系统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肖汉洪回忆道。2008年,他负责全校公选课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工作,以及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工作,研究和培育各种菌种,在食用菌行业中颇具威望。
在肖汉洪的实验室里,陈列着10多种菌种样本。他率领的团队已成功研发出富硒赤松茸、竹荪、黄金菇、黑木耳、香菇、茶树菇、香菇、平菇、秀珍菇、黑皮鸡松枞菌菇和红平菇等11个食用菌品种,其中近半已实现规模化推广。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科技工作者最大的成就。”这是常挂在肖汉洪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民所用、为社会创造价值,就失去意义,没有价值。他说:“每一朵蘑菇不仅是科研的结晶,更是连接科学与民生的桥梁。”
2023年,肖汉洪主导的竹荪“稻菌轮作”“林菌互促”“山地种植”“以草代木”等多个种植模式拓宽了菌类种植空间,达到一地(田)双收。这些简约的种植模式被广大种植户采纳,并得到广泛推广,大大降低食用菌种植成本,提高蘑菇种植效益。这一成果成为农业院校的经典案例。
肖汉洪心系困难山区的农民,希望用蘑菇栽培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肇庆学院结对帮扶的村子,他主导发展蘑菇种植,助力种植户致富,帮助村集体增收。如今,在肇庆山区乡镇,都留有肖汉洪帮助当地开展蘑菇种植的足迹。
文章开头提到的莲社村,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村民发展农业思想保守。去年进驻连麦镇后,肖汉洪引导村民发展蘑菇种植,无偿传授蘑菇栽培技术。该村首次栽培的富硒赤松茸,亩产达到4000斤,利润近3万元,激活了小山村农业种植“一池春水”,增强了农民科技发展农业的信心。
针对部分农户缺乏加工经验的问题,肖汉洪提出“鲜菇+菌菇干制+电商销售”模式,把食用菌销售出去,实现丰产增收。“在郁南县的内翰村,我仅用半年时间,就让村民种植的食用菌销售额增长40%,带动20余户增产增收。”他高兴地说。
“有人说搞农业又苦又累,但我乐在其中。”肖汉洪笑着说,“我常对学生说,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不如农民脸上的笑容真实。”2025年,他在辅导最后一届13名毕业生撰写论文时,分享了自己的蘑菇故事,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农业科技,“土地不会辜负汗水,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接地气的创新。”
原文链接:http://xjrb.xjrb.com:8200/epaper/xjrb/2025/04/07/A06/story/4601421.shtml